在地面探索宇宙的青年:牵引“星星”,逐梦九天_昆明信息港
宇宙,广袤而深邃;星空,悠远而神秘。几千年来,人类对飞天的向往,对探索的渴望从未停止。从托举神舟、遥控嫦娥到牵引“玉兔”、驾驶“祝融”,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青年科技人才群体精测妙控、逐梦九天,一次又一次见证和创造着中国人筑梦太空的新纪录。2018年嫦娥四号任务 “龙江二号”拍摄地月合影这群在地面不断探索宇宙的年轻人,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、探月工程、行星探测工程飞行控制和航天器长期管理任务中,担负着指挥调度、轨道设计、空间操控等至关重要的职能。一屏数据、一支话筒、一个操作台,是“北京明白”的标配。灯火通明、通宵达旦的飞控大楼,和星光点缀、银杏摇曳的航天城大道,也始终陪伴着他们。一名合格的“北京明白”需要具备哪些素质?高健牢记着组长杨彦波强调的“四商”:一是体商,二是情商,三是智商,四是逆商。“体商”,是指身体素质一定要好,才能扛住高密度、高风险、高频率、高标准、高关注、高压力的工作节奏;“情商”,是指需要掌握高超的沟通技巧和协调方法,才能高效完成任务,处理问题游刃有余;“智商”,是指掌握过硬的飞控技术,熟悉一切工作流程,面对情况反应果断迅速;“逆商”,是指逆势而上,面对困难能够顶住压力。对于航天测控来说,规划总体方案是举足轻重的第一步,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那么完成空间站测控任务方案规划,更是难上加难。这一重任,历史性地落到了“80后”博士谢圆的肩上。为了实现最佳空间站测控方案,谢圆和团队一起调研、协调、设计方案、桌面推演、联调联试......永不倦怠的拼搏,是这群青年的常态。除了工程师的身份,谢圆还是两个女儿的妈妈。2021年,备战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出舱任务时期,为了能够兼顾任务和家庭,谢圆为自己制定了“超强作息表”:早晨6点半回家,陪孩子做好上学前的准备;8点上班;18点下班,陪伴家人、辅导孩子作业;待21点孩子睡后,再回到办公室加班...